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 玄微札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易卜 > 六爻占卜

一个宫颈癌的基本痊愈的真实预测案例

人气: 作者: 玄微易学 时间:2023-06-02
导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一个很多用过中医治疗的真实体会的案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在这些方面中医和西医有巨大的差异,在2021年的时候,山西一个客户说,想预测一下闺蜜的健康,卦象如下图:我当时解析:戌土官鬼克兄弟子水,坎卦,妇科,戌土肿块,怎么像是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一个很多用过中医治疗的真实体会的案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在这些方面中医和西医有巨大的差异,在2021年的时候,山西一个客户说,想预测一下闺蜜的健康,卦象如下图:

我当时解析:戌土官鬼克兄弟子水,坎卦,妇科,戌土肿块,怎么像是肿块?(其实就是癌症)。

客户给我反馈:闺蜜是宫颈癌,孩子才2岁,看看能否过得去这个坎?

卦上申金发动,虽然弱,也是元神,动爻才是事情发展轨迹的主要因素,所以这个卦不是没救,我让客户闺蜜去看中医,尤其是针灸(申金就是针灸),找一个老中医(父母申金临勾陈,又弱,自然代表老中医),从时间来说,2022年、2025年差一些,一定多注意。

今天这个客户预测别的事情,我问了她闺蜜情况,说,听我的找了一个老中医,前段时间去检查,发现指标都基本正常了,现在还在中医调理着。

我当时对客户说,西医自己都知道化疗等根本无济于事,如果你客户有福气,就该去看中医,摒弃西医!此方面的文章很多,希望能对有些读者有助力。


和一个客户聊这个话题,她给我发过来几篇文章,有几个还是很有意思的,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的理念,转载一篇文章:


佛教医学思想简论

转载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

        佛教作为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创伤的宗教性思想体系,与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陀言:“我如良医,知病说药”。在佛教僧众看来,佛法本身就是一门解脱人间生老病死痛苦的医学。不过,佛教对医学的关心并不止于“以医喻佛”。佛教基于维持僧众身体健康、借医弘法等方面的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没有忽视对世俗医药知识(“医方明”)的学习和研究。近年来,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已经着手挖掘佛教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明珠,并把它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佛教医学。

1         佛教对医学的关注

        佛教对医学的关注最早可以从佛陀“四门游观”说起[1]。“四门游观”的传说点出了佛教诞生的根本宗旨———解决人类因生老病死而生的种种苦恼。释尊的成道也正在于他确立了宗教意义上的解脱生老病死苦恼的途径和方法。医学作为研究人类生命进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同样也将解决人的生老病死问题作为它的根基和最终目的。医学的这一特性无疑可以促使佛教将它视为帮助人们解除生老病死痛苦的方便法门。佛教医学由此而具有了诞生的先天性条件。

        佛教在诞生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医学问题的关注,精通医学的大德高僧辈出。据《无量义经》卷一记载,佛陀本人“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2]大乘龙象马鸣、龙树等人,精通医方明,在医学方面贡献甚巨。关于龙树,《龙树菩萨传》卷一云:“在乳哺之中,闻诸梵志。诵四韦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诵其文,而领其义。”[3]四韦陀即四吠陀,系古印度记载医学知识的重要典籍。龙树精通医术,尤精于眼科,存有《龙树眼论》一部。其所著《龙树五明论》,近两万字,内容大都与医学有关,涉及多种疾病的药物治疗和咒语治疗方法[4]。现存佛教经典中治疗身心疾病的医学文献数量蔚然壮观。据统计,《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及医学养生的经书约400多部,而佛经中有关医药卫生、修心养性的医学术语更多达4 000多条[5]。

        佛教医学的诞生和发展一方面是佛教始终关注生老病死痛苦的这一内在特性使然。另一方面,僧众修习佛法、弘扬佛法活动中对医学知识的需要则是其发展的外在动力。学佛求道重在修心,但修心首先必须修好身。身不安稳,则无法安心修道。此外,懂得医方明,对于佛法的弘扬也是至关重要的,佛教历来有“借医弘法”的传统。

2         佛教医学思想溯源

2.1       佛教医学思想与古印度医学

        凡人类存在之处,即有追求健康与长寿的本能和愿望。所以,从广义上说,医学是与人类之存在同时出现的。佛教诞生之前的古印度文明中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医学文化知识。在远古的印度吠陀诗篇中就已经包含了一些医学训示,时代早至公元前2000年。正如有学者所言:“从吠陀和《生命吠陀》算起,印度医药学的历史远远早于佛教”[6],古印度医学也由此被称为阿输吠陀医学。现在人们一提到古印度医学,往往立即就想起了佛教医学,甚至将两者简单地等同。这或许是因为佛教在印度历史上以及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忽视了佛教诞生之前古印度医学的存在及其对佛教医学的影响。从佛门神医耆婆的学医经历来看,古印度医学对佛教医学的影响是明显的。虽然耆婆身为佛门神医,但是根据《四分律》卷三十九的记载,他的医术更多地来自叉尸罗国世俗医师阿提耶。在得到阿提耶的真传之后,耆婆又去了Vidarbha的Bhadrankara城,学习了《一切声论》。此后,他才开始行医。再进一步说,佛教和古印度世俗社会当时的教育状况也直接地促进了两者的思想交流。如上文所言,古印度僧徒除了要“并学大乘兼十八部”以外,还要“爰自俗典《吠陀》等书”。在世俗社会中,佛教(内明)学习与医学教育同样被融为一体。《大唐西域记》卷二在介绍印度世俗启蒙教育时说:“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 …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谓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7]古印度佛教界与世俗社会的教育教学状况为佛教医学的诞生及其与世俗医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


具体可以百度搜索原文,不再转述了。



撰文-天一易学馆/编辑-玄微散人/整理-无念

所有文章在www.yuce360.cc都有备份

天一易学站长个人微信号

道号:玄微散人,法号:无念

自幼酷爱易学,精通周易占卜、命理、风水等术数

佛易双修,反对迷信,传播易学正能量,古为今用

——信奉格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创整理:玄微易学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