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乌梅丸 | 实践出真知,治疗腹胀的一首妙方
—1—
诊断现场
患者,女,48岁,1992年10月20日诊。
患者1年多来肚脐两侧经常作胀,入夜加重,剧时辗转难寐;或虽倦极而昏昏似睡,亦每在凌晨2~3时许,肚脐两侧之腹壁胀急而高高膨起,因胀满难忍,患者必披衣而坐,或下床散步,且自行揉按良久,待胀满稍轻,方才渐渐入眠。
曾经做验血、B超、ⅹ片、肠镜等多项检查,均未发现病灶,经中西药治疗乏效。
刻诊:症如上述,面带戚容,略呈青黄色,口苦咽干,纳差,大便不成形、排出不畅,月经先后无定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不任重按。
检视历服方药,有用柴胡疏肝散、厚朴三物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疏肝行气破气者,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半补半消者,有用补中益气汤塞因塞用者,共约40余剂,终乏一效。
—2—
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例腹胀,胀在肚脐两侧,已历1年多,诸方乏效。审证求因,腹胀,甚至腹壁高高膨起,必有滞气壅塞于内,则行气破气应为正治。但已迭用疏肝行气、消积破气无效;反其道而行之,塞因塞用亦无效,堪称顽固性腹胀。
[老师]本例顽固性腹胀,严格地说其病名应是“瘨胀”。四诊合参,其基本病机是木土失和,即肝胆与脾胃的整体功能失调。
具体言之,第一,腹胀在肚脐两侧,其病位显然在肝经。第二,凌晨2~3时为丑时,按“子午流注”学说,丑时为肝经主令之时;腹胀特甚者,肝气最旺而乘势凌脾也。第三,面部略呈青黄色,口苦咽干,为肝气旺而胆火郁,且逆而炎上。第四,纳差,大便不成形,排出不畅,为中土因木乘而呈虚寒之象。
综合观之,属肝气旺、胆火郁、脾胃虚的综合性证候。
忽忆10年前类似治验。遂投乌梅丸改汤一试。
且按乌梅丸原方各药间之比例拟方:乌梅40g,北细辛9g,干姜15g,黄连6g,熟附片9(先煎),当归6g,焦黄柏9g,桂枝9g,红参9g,川椒6g,3剂,水煎服。
效果:当夜仅服头煎,至凌晨肚脐两侧未再胀急而高高膨起,次晨起床自觉腹胀大减。服完3剂,腹胀完全消失。随访4年未复发。
—3—
思辨解惑
[学生乙]今老师仅出一乌梅丸原方,严格按照原方各药间的比例拟方,竟然仅服头煎即显效,连服3剂腹胀全消!难怪江尔逊老先生常说“乌梅丸常有意外之效”。但乌梅丸中并无一味行气破气之药,何以用之效若桴鼓?
[老师]依我之见,瘨胀一证,实为寒热虚实混处。——若遵六经辨证,则涉及厥阴、少阳、太阴、阳明四经;若按脏腑辨证,则涉及肝胆脾胃四个脏腑。涉及面如此广泛的木土失调证候,泛泛行气破气,或半补半消或塞因塞用,均为不晓此中三昧!
也正因此,对于该病来说,遣选对证之方大不易!——所幸乌梅丸方大异其趣。
方中重用乌梅,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入肝经以敛肝泻肝(肝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又以川椒、细辛、干姜、熟附子、桂枝之辛温刚燥,配黄连、黄柏之苦寒,则寒热刚柔并用,泄厥阴而和少阳。复以人参、当归甘温补阳明。
合而视之,乌梅丸确实堪称从整体上综合调节木土失和证候的最佳复方,所以治疗本例顽固性腹胀,奏效快捷而出人意料。
[学生丙]据说老师治疗脘腹胀、胁胀、小腹胀、肩背痛胀等诸多胀症,凡属于气机壅塞者,即使不用乌梅丸,亦必于当用方中,重加乌梅30-60g,屡奏捷效。用敛涩药治疗胀症,在理论上也是说不通的。
[老师]乌梅一药现代将其归入敛涩药类,仅记载其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效,而不言其开通畅达之功。
考诸古籍,《神农本草经》谓乌梅能“下气”;《肘后方》谓乌梅可救治“心腹胀痛”;《本草纲目》引“龚氏经验方”谓乌梅治“梅核膈气”。凡此种种功效,非开通畅达气机而何?古籍上原本有此记载,而拿到临床上去验证,又果真如此,套一句文言说:“复奚疑乎!”
[学生乙]我注意到老师说本例的病名应是“瘨胀”,不知这一冷僻病出于何书。
[老师]出于《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原文是“厥阴气至为瘨胀”;“浊气在上,则生瘨胀”。查《辞海》解释“瘨”字:(chen嗔),胀起。即胀满而鼓起。
有人说“浊气在上则生瘨胀”好理解,而“厥阴气至为瘨胀”不好理解。其实“浊气在上”言其结果,“厥阴气至”言其原因。
具体分析:厥阴属肝,为风木之脏;厥阴肝气旺,则合少阳胆火侵凌阳明中土,致中土虚而失却升清降浊之职,浊气上逆而生瘨胀。这样理解,便将原因与结果,即病因与症状统一起来了。
[学生甲]老师再三强调乌梅丸是从整体综合调节土木失和证候的最佳复方,这一新颖提法我是第一次听到。长期以来,在大家的印象中,乌梅丸是治疗蛔厥证的专方。而中医的蛔厥证,相似于西医的胆道蛔虫症。这就大大限制了乌梅丸这一千古名方的使用范围。
[老师]历代不少医家把乌梅丸视作蛔厥专方,说什么乌梅丸苦酸辛同用,使“蛔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说得活灵活现,好像亲眼目睹,其实不过是假设或推测而己。
观《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条文最后有“又主久利”四字,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据此而言曰:“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又与‘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又曰:“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止吐蛔一证耶。”
现代中医高校《伤寒论》教材亦完全采纳柯氏的卓见,还进一步指出:继柯氏之后,《医宗金鉴》、章虚谷等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是符合乌梅丸组方精神与临床实际的。
本方重用乌梅,既能滋肝,又能泄肝,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是乌梅丸配伍意义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辛与甘合,能够温阳;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
[学生乙]把乌梅丸视作蛔厥专方确实违背了仲景本意。记得80年代初期江老曾撰文指出,后世医家对蛔厥的理解也是有违仲景本意的。
[老师]江老提倡读仲景之书,要奉原著为圭臬,一字一句都要弄个水落石出。
观《伤寒论》厥阴病篇乌梅丸证(338条)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历代医家注解此条之蛔厥证,皆以吐蛔、腹痛伴厥逆作解,今则径谓蛔厥与西医之胆道蛔虫症相类似。
但江老治多例蛔厥,既不腹痛吐蛔,也不厥逆,却与原文对蛔厥证“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生动描绘相符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经典药方]仲景乌梅丸 | 实践出真知,治疗腹胀的一首妙方
- [经典药方]黄元御的万能基础方!俨然“四君”姐妹方,专补脾阳,脾阳不衰万病不有
- [经典药方]罗大伦博士把黄元御鼻炎特效方讲透了
- [经典药方]孩子鼻炎不用愁,生姜+红枣就搞定,方法简单实用
- [经典药方]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 [经典药方]《金匮要略》方剂解析
- [经典药方]老中医整理出来的五十九个秘方
- [经典药方]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
- [经典药方]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 [经典药方]中医常用经典方剂
相关推荐:
- [经典药方]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 [经典药方]中医常用经典方剂
- [经典药方]常用中药方剂及讲解,中医中药实战笔记经典药方
- [经典药方]一个值得收藏的治疗鼻炎的中医配方
- [经典药方]经典药方—薏苡附子败酱散
- [经典药方]痔疮的中医治疗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