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境界越高的人,越随意,境界一般的人,才执着
我们都听说过“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出处,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原本的故事和现代成语的意思,相差甚远。它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明一个道理:境界越高的人,越随意,境界一般的人,才执着。
万变不离其宗,悟道之人,不执着外在的形式。
庄子的哲学认为,天下之大,万物同宗。万物之根源,是道。道,从无中生有,是太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要守住道,守住“一”这个根本,则万变不离其中。
庄子用这个典故,说明“一”的本质:
养猕猴的老翁给猴子分食物,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
猴子们都发怒了,不愿意。
老翁又说:“那就早上给四升,晚上给三升吧。”
猴子们都高兴了,欣然接受。
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由来。我们一看这个典故,就会说,这些猴子真蠢呀,只是变换形式而已,结果不都是一样吗?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庄子用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执着在形式的东西上,比如说名称,叫法,或者法门,派别之分,学科之分别等等,其实世间万物千差万别,最终都回归到一个根本点,即“一”。真正悟到“一”的人,就不执着于形式,也就不和别人争辩了。善者不辩。
境界越高的人,越随意,不刻意,不执着。
之前我写过一篇解读南怀瑾的文章,有人抨击,说南怀瑾先生的书不值一看;有的人说,南怀瑾乱说法;有的人说随便打坐,是入魔。
说出这种言论的人,都是很执着的,执着某一种形式或法门。执心,如此强烈的人,才会抨击别人。自己执着而跑偏,入了歧途,却不自知。入了歧途,从他的角度看正道,正道就变成歪的了。所以他们抨击别人,总是振振有词。
庄子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猴子不知道“朝三暮四”,被老翁忽悠了还很高兴,其实给的东西都一样。而不明白“道”的人,其实和猴子,没什么区别。一种法门可以成道,还有千千万万种法门,也可以成道。可是,这些人就非常执着,不行!我的法门才是对的,你的法门不对!所以认为你乱讲法。
庄子说,圣人做事,很随意,任“一”自然以成事。就像我们做陶瓷的泥坯一样,旋转的陶钧,往右转,往左转,都行得通,都可以转成陶器,是之谓两行。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反省自身的思维。是否固执某一种东西?是否经常看不惯别人?如果是,那就需要放下执着,顺其自然,大道之万变,条条通大道。
每天解读一篇经典,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关注,和我一起坚持读书、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还原创,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相关文章:
- [道教]古人讲: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养足就是养生命
- [道教]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因为心乱了!
- [道教]怎样理解少思寡欲?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 [道教]庄子修行:人唯孤独,方能出众
- [道教]紫阳真人《悟真篇》全文
- [道教]曾国藩:人生有三定,心定,神定,体定!
- [道教]修真悟道,放下执念,净心悟道,以得智慧!
- [道教]福尽灾来,禄尽人亡!
- [道教]吕洞宾祖师与纯阳剑法的由来!
- [道教]修一个好脾气,就是修一世好福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