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少思寡欲?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思寡欲,这句至理名言来源于道家思想,是古往今来智者修身养性的法宝。
《老子》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亦言“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减少思虑、节制欲望。
寡欲不是无欲,而是少欲。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能够基本地满足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去追求享乐。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曰文正,因此也称之为“曾文正公”。
文正公是曾子的七十世孙,是我国近代儒者、政治家、军事家,他书写过一篇《百字铭》,其中说明了自己对少思寡欲的理解,以及对心性修养的思考。
原文如下: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贵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
暗中休使箭,乖里带些呆。
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
衙门戒出入,乡党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闻非口莫开。
世人依此语,全福乐康哉!
甲辰秋月涤生
文正公认为,勤奋节俭是积攒富贵的正途,盛气凌人不如温和待人。为人一定要正直,不能笑里藏刀做出阴险毒辣的事害人整人。如果做人欺心昧理,则吃再多的斋、诵再多的经也无益。
尽量减少各种欲望,少费神气。只有深蓄厚养,储藏能量,才能专心致志思考问题,从而表现出极大的智慧。
少思寡欲即内心少忧虑,善于摒除各种私欲,做到“恬淡虚无”、“清静无为”。但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各种原因难免会增加内心的忧虑,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及时排解,尽量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不倦”。
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思虑呢?关键要要“心诚意正”,即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使七情不致过激,自然“思虑除”。
同时对于任何重大的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可超过限度。对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世事皆有起伏,如意处常有不大如意之变”,不能忘形于一时。
若能少思寡欲、去妄想,不沉溺于声色,不牵缠于名利,则对清静身心有着良多益处。
相关文章:
- [道教]古人讲: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养足就是养生命
- [道教]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因为心乱了!
- [道教]怎样理解少思寡欲?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 [道教]庄子修行:人唯孤独,方能出众
- [道教]紫阳真人《悟真篇》全文
- [道教]曾国藩:人生有三定,心定,神定,体定!
- [道教]修真悟道,放下执念,净心悟道,以得智慧!
- [道教]福尽灾来,禄尽人亡!
- [道教]吕洞宾祖师与纯阳剑法的由来!
- [道教]修一个好脾气,就是修一世好福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