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 玄微札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佛学

南怀瑾: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人气: 作者: 玄微易学 时间:2023-06-03
导读: 开始修习定慧之学,最重要的是决心和愿力。在佛学上称为发心。其次重要的就是修所有的福德资粮,大意就是随时随地地行善,以善行得善报,才能作为修行的资本条件。有了愿力和决心,再有了修行所需的条件和环境,才能够入道,才能谈成功。显教和密宗的修法,都是以四无量

开始修习定慧之学,最重要的是决心和愿力。在佛学上称为发心。其次重要的就是修所有的福德资粮,大意就是随时随地地行善,以善行得善报,才能作为修行的资本条件。有了愿力和决心,再有了修行所需的条件和环境,才能够入道,才能谈成功。

显教和密宗的修法,都是以四无量心为重,如果一个修学的人没有具备大愿力和大善行,结果一定会误入歧途的。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是以愿力和资粮为基础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成功,必须凭借有用的工具。修定学禅也是一样需要工具,而修定的工具不必向外找,我们的六根正是很好的入门工具。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随时都在虚妄中随波逐流,迷失真性。《楞严经》中,称六根为六贼,“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现在修行人要依禅定的力量,而返还性真,正好借用六根作为工具。

如何借用六根作为工具呢?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意选取一种,把心缘系于选定的这一根,渐渐练习纯熟,就可以达到“初止境”。

但是,每一根尘都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差别法门,分析起来是很复杂的。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吾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每人的性格、习惯和喜爱都不相同,就是说根器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选择能适合自己的法门,才能借依这个法门去修习。下面列举通常习知的几种方法,作为修定入门的参考。如要深入了解,应该研习那些显密经论才对(在《楞严经》中有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已包括了大多数的方法)。


眼色法门可分为下列两类:

一、系缘于物——就是眼睛对着一个物体来修定。这个方法是在眼睛视线范围内,平放一物,或是佛像或其他对象,以能稍发一点亮光者为佳,在练习静坐时,视力轻松地似乎在注视着这件物体。

至于光色的选择,也要配合适合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例如神经过敏或脑充血的人,应该用绿色的光;神经衰弱的人,应该用红色的光;个性急躁的人,应该用青色柔和的光体,这些都要看实际的情况来决定,不是死板固定的。不过,当选择好一种以后,最好不要再变更,常常变更反而变成一件累赘的事了。

二、系缘于光明——这个方法是眼睛对着光明,开始练习打坐时,视线之内放置一个小灯光(限用青油灯),或者香烛的光,或者日月星辰的光等(催眠术家用水晶球光)。把光对着视线,但稍微偏一点较好,另外也可以观虚空;观空中自然的光色,或观镜子,或观水火等物的光色等,统统都是属于这个方法的范围。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对着镜子看自己的方法,容易造成精神分裂的离魂症,不可轻易尝试。

像这些方法,佛道及外道都同样采用。在佛法的立场上来说,修学的人首先要了解一点,就是说这些方法只是方法,都只是为了使初学的人容易入门而已,如果执著方法,把方法当做真实,就落入魔境外道了。因为自己的心如果不能定止于一缘,反而去忙于方法,就会变成混乱,如果心念混乱自然就不能达到“止”的境界了。

在修定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境象,譬如在光色的境界中,最容易生起幻象,或发生“眼神通”现象。如果没有明师指导,非常危险,马上会误入魔道。

上根利器的人,若有若无,不即不离地在色尘境中,也有豁然开悟的,这并不是一般常情所能推测的,如释迦看见天上明星而悟道。此外,也有忽然看见一物,就洞见本性的例子。

在禅宗古德中,灵云禅师就是见桃花而悟道的,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例子。他在悟道后的偈语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后来也有人追随他的旧路,也有偈语道:“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如果真能做到这一步,自然不会受那些小方法所限制了。


耳声法门又可分内外两种:

一、内耳声法门——这个方法是在自己体内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咒、念经等。念的方法又分为三种,即大声念、微声念(经称金刚念),及心声念(经称瑜伽念)。在念的时候,用耳根返闻念的声音。就是说一边念一边自己向内听这个声音。最初听到的是声声念念,是许多接连断续的念佛或念咒的声音,渐渐地收摄缩小,而达到专心一念一声,最后终归使心念静止。

二、外耳声法门——这个方法是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但最好是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声等。用听外界声音的方法,最容易得定。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法门,以观音的法门最好,观音法门就是以音声法门入道的。故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当最初心意能够专一在声音的时候,能够不昏沉,不散乱,就是说能够轻松自然地保持这种专一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定”。再经常地这样修习下去,有一天忽然入于寂境,一切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这是静极的境象,定相出现了,佛经上称这个静象为“静结”。

在“静结”出现时,不要贪着这个境界,并且应该了解,“动”是现象,“静结”也是静的现象,要超出动静二相,不住不离于动相和静相。而且要证知中道,了然不生的中道,这时,就由定而进入“观慧”的领域了。

慧观闻性,不是属于动静的,与动静无关,那是不间断也不连续的,体自无生,是无生无灭的本体。不过,这仍然属于渐修的阶梯范围。禅宗的古德们,很多人并不经过这些渐次的阶梯,而一句话就成功了,在听到声音的那一刹那间,言下顿悟,得到了解脱。所以,禅门入道的人,都认为观世音的耳根圆通闻声法门了不起。

例如,在百丈禅师的门下,有一个僧人听到钟声而开悟,百丈当时就说:“俊哉,此乃观音入道之门也。”其他还有香严击打竹子而见性,圆悟勤听见鸡飞的声音而悟道,再有圆悟所说的“熏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又如提到唐人的艳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等,这些都是属于言下证入,真是伟大,美不胜收。


修习耳根圆通的人很多,但是,至死不能了解“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人,更是不少。

离开了外境的音声,与外境音声毫不相干,自然能寂然入定,但是这个定相仍然是静境,是动静二相中的静相而已。自己的心身本来就是在动静二相之中,这一点如果不能认识清楚,而把得定的静相当作了本体自性,那就是外道的见解。相反地,如果能超过这个阶段,就可以算是入门了。



鼻息法门——这个方法,就是借呼吸之气而修习得定。呼吸能够渐渐细匀而静止,就是息。凡是修气脉的,练各种气功的,以及数息随息等方法的,都属于鼻息法门。天台宗和藏密两派,最注重鼻息法门。

这个法门的最高法则,就是心息相依,凡是思虑太多的人、心思散乱的人,用这个法门,依息而制心,比较容易收效。等到得定后,如果再细微地体察一下,就会发现心息本来是相依为命的。

一个人的思虑,是随着气息而生的,气息的作用,就是以念虑表现出来。当气定念寂的时候,就泊然大静了,不过,思虑气息及泊然大静,两者都是本性功能的作用,并不是道体。

道家认为,先天一气(气或作炁),是散而为气,聚而成形的,一般的外道,把气当做是性命的根本,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认某一物而迷失自己的心,不能了解体性为用的道理,这也就是外道与正法内学分歧的地方。

如果能够先悟到了自性,修习工夫渐渐深入达到了心息相依自在的境界,体验了心物一元,才知道一切的法门,不过都是为修学的方便而已。

身触法门——这个法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身触法门,包括了所有的六根法门,因为这些方法,都是依身根而修的。再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个身体,六根又依附什么呢?所以,诸法都是依身根而修的。

狭义的身触法门,就是注意力专门集中身体上的一点,如两眉中间、头顶上、脐下、足心、尾闾、会阴等处。在打坐修习时,或用观想的方法,或用守气息的方法,或者修气脉等,专注于一点,都是属于这个法门。

身触法门的修法,使修习人容易得到身体上的反应,如感受、触觉、凉暖、和软、光滑、细涩等,有时更会有多种的反应和感受。所以,这个法门使人常常会执著于现象,而以气脉的现象,来决定道力的深浅,最后反而陷入了着相的境界。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密宗和道家的修法,最容易使人陷入着相的毛病,所以最难甩脱掉的,就是法执。

修行人最难的就是从身见中解脱出来,黄檗禅师时常叹息这件事:“身见最难忘”。在《圆觉经》中也有:“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古今的愚昧人众,都犯这个毛病,所以永嘉禅师说:“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有人也许会说,在工夫没有达到圣人的标准时,怎么能办得到没有身见呢?还是要借假修真,借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去修我们的真如体性。以身为一个方便法门,不也是修行入道的一个途径吗?

这个说法也对,只要了解这是个法门,不要迷头认影,把影子当真才是,如果迷头认影那就沉沦难以自拔了。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句话真不愧是至理名言。所以禅宗的古德们,绝对不谈气脉的问题,以免学人着相,这种作风实在很高明。


意识法门——这个法门,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门,扩大的说,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大体上,也就是《百法明门论》中所列具的。前面所说的那些法门,虽然都是与五根尘境和五识的关联,但五识是由意识为主的,五识不过像是五个傀儡上场,后面有牵线的人,这些线的主力,就是意识,而牵线的人,就是心王。

凡所有的法相,都是由心所生的,所以,一切的法门,都是意识所造作出来的。现在又单独提出意识自性,勉强再当一个法门来讨论,其实,举凡观心、止观、参禅等方法,都应该属于意识法门。

观心法门在开始的时候,所观的心并不是自性真心,而是有生灭的念头,也就是意识的妄心。在静坐观心的时候,只要内观这点,向自己的意识内,寻找生灭的妄心,去注意这个念头妄心的开始和消灭,以及来踪去迹像这样的内观接续不断生灭的念头,直到有一天,念头生灭之流忽然断了。这时前念已灭,灭了就不去理它,后念还没有生,没有生也不去引发它,前念已空,后念未起,当体空寂这个情景就像香象渡河一样,巨大的香象有巨大的魄力,不论多急的河流,它却不顾一切地横渡而过,身体截断了水流,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到达了止的境界,佛学上称为“奢摩他”。

可是这个止的境界,并不是彻底究竟的根本,这只是一个相似空的静止境界,要在当体时去观,观到“有”是由“空”而起的;“空”是从“有”而立的。“生灭”是“真如”所表现的作用;“真如”也就是“生灭”的本体。

能够观到了这个境界,不住任何一边而见中道,最后,边见舍除,连中也丢掉,就是到了观慧的程度,佛学上称为“毗钵舍那”。

止观修成之后,以止观双运为因,修持下去,自然得到定和慧都具有的果实。再一步一步继续修下去,就是十地菩萨一地一地的上进,最后证得圆满菩提。

天台之学、藏密黄教《菩提道炬论》、中观正见等学,都是属于这个修习的范围。


至于参禅的法门,在初期的禅宗,没有任何的法门教给学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哪里还有一个法门给人呢?后代参禅的人,他们的方法却是参话头、起疑情、做工夫,这些不是都属于用意识的法门吗?

不过,禅宗用的意识入门,与其他法门不同,就是把疑情作为“用”。

疑情是什么?疑情并不是观心的慧学,不像止观法门那样,也不是《百法明门论》所列举的疑。疑和情连系起来,就深入了第八阿赖耶本识,带质而生,此心此身,本来是相互凝合为一的。不过,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横着一个东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适当的机会、环境和接引下,才会豁然顿破。所以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果要达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的境界,却不是言语文字可以形容描写的。这是踏破“毗卢”顶上,抛向“威音”那边,也就是说涉及了无始以前,就是与千圣一起商量讨论,都是难解释的事情,哪里会是我们用思虑讨论所能了解的呢?

(南怀瑾著,刘雨虹译《(禅海蠡测)语译》)

原创整理:玄微易学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