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持诵金刚经
-一经四咒-

世人把空闲时间用来吃喝玩乐,
他人觉得潇洒,
日后方知愚痴。
佛子把空闲时间用来诵四咒,
他人觉得愚痴,
日后方知潇洒。
——光明先生
一、如何丨放置经书
经书的第一页上一般都有保宁勇禅师写的警策文,告诉大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和身口意来学习佛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经书不用的时候应当放在干燥洁净的地方,结手敬拜。
千万不要小看这部金刚经,它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修行功夫高的人会看到它在暗中是放着金光的,而这金光中还有很多天龙护法在护持。所以,有的人还会看到有龙在金光外围时隐时现,围着经书转。这是一种外相。法界这个东西,虽然是一不是二,但毕竟有二。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因果是存在的。在修证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应该以柔和的心态来圆融地对待佛法。
——光明先生【一】摘录
二、祈请丨香赞
接下来是金刚经祈请部分。
首先是香赞,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德讲,寺院里一诵香赞,大殿中就会放金光,这里面就有好多放着金光的佛的化身。在法界中,香跟烟这两样东西是通冥阳两界的,因此也叫作心香。在发愿时燃一支香,这支香就有直通你的心性的意思。哈哈,一诵香赞,十方诸佛都能知道。佛法要从细处学。
——光明先生【一】摘录
三、净口业真言丨净三业真
然后是"净口业真言"和"净三业真言",以及"安土地真言"和"普供养真言"。这些对刚开始诵经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们身上还有着许多宿世间的业障。比如,虽然漱过口了,但是还会有口业。心表面上似乎很静了,实际上还有乱糟糟的意业。这些都是修学过程中的业障。有些朋友身上的业力非常重,不学佛还好,学佛时间一长,反而病了。这是因为对戒律和规矩不是很懂,类似于迷信地学佛,不懂法界的缘起造成的。
一个人在诵金刚经时,身后是放着金光的,如果他身上的业力非常重,就会有很多众生被这金光超度到天上。那些宿世间的恶缘突然发现你竟然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而他还是个穷光蛋。这时他就可以要求你诵部经给他,然后你们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这是因为金刚经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几座不可思议的金山,这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同时,我们诵金刚经时,地方上的鬼神也会非常惊惶:哪来的大德在诵金刚经!因此初学者需要念诵包括"安土地真言"在内的四句真言,来消除念诵金刚经时不如法的地方。
——光明先生【一】摘录
四、奉请丨八金刚
奉请八金刚、四菩萨:这八大金刚和四位大菩萨都在宿世间发过愿,要一直护持金刚经的持诵者。在法界中,愿力就跟契约一样,大家达成一个约定。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只要你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就立即来到你身后,寻声救苦。只要在诵金刚经时轻声称颂这十二位朋友的名号,无论你有没有神通,他们都会来到你身后护持你诵经。所以初学金刚经的朋友要诚心称颂他们的名号。
——光明先生【一】摘录
五、打坐入金刚定
YIJINGSIZHOU
当我们把金刚经持诵熟透至背诵自如时,就不要念诵取快取多为胜了,那是初诵时的要求。诵熟透后每天念一到三部就够了,就要把时间拿出来多打坐入金刚定了,反观自心,无相无住当下即入金刚定,再善加保任,日常生活力求绵绵不绝,会体悟到佛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的教导,真修行真受用。
——光明先生【一】摘录

六、先生告诫
YIJINGSIZHOU
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本来白骨圣法续集还有很多,如龙宫取经等等,因缘不足不再续说。看看你们,珍惜者少、盗法者多,比如有号称道人者、活佛转世者等等,你是道还是盗?人道的金刚经,你弄个什么神道的?佛陀讲【金刚经】为何不放光惊天动地而显平常凡夫身?就是告诫平常心是道,千相万相见相非相,则见如来,故须菩提合掌赞叹希有难得。所以人道众生若讲若学【金刚经】先要净心做好人,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一切都在修行中,才能得金刚般若三昧加持。故告诫学人若见神神道道者,当合掌敬而远之!
——光明先生【告诫】摘录
若劝持咒勤修行,去也忙;
一朝命尽赴黄泉,忙也去。
如何诵四咒待续......
温馨提示:
欢迎关注公众号阅读更多精彩内容,同时在公众可以输入:一经四咒获取功课本,地藏经功课本.
相关文章:
- [佛学]临终助念,亡人升天,生人获福
- [佛学]禅定的真正奥秘(大道至简,悟者自明)
- [佛学]从实际经历来谈谈家里佛堂的佛、菩萨能随便送回寺庙吗
- [佛学]佛教里讲的“禅定”,可不是面壁打坐!
- [佛学]重新和天地能量连接
- [佛学]初学者如何持诵金刚经
- [佛学]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 [佛学]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 [佛学]第十章 普觉菩萨
- [佛学]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相关推荐:
- [佛学]佛教里讲的“禅定”,可不是面壁打坐!
- [佛学]腹式呼吸:最有效的修行调息功法
- [佛学]为什么我这么建议客户学佛学
- [佛学]生命的本源——巫
- [佛学]什么是真善,真善包括四个方面,这也是标准的正能量
- [佛学]佛学上求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