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鉴今——古圣先贤的家庭教育:孔子论家教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古哲先贤,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为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不仅首创私学,祖述宪章文武之道,删订六经,而且他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也有卓越的理论贡献,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所处时代,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初期,宗族家长制走向崩溃。个体家庭迅速发展,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原来的旧礼乐文化走向衰弱,旧道德体系走向崩溃,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鉴于这种现状,立志于整顿自国至家的政治伦理纲常,主张以教育的手段建立以'孝'为根本、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仁礼'政治道德体系,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由'天下大坏'走向'天下大治'。
孔子十分强调把孝道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内容。在孔子看来,如果人知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因为,'孝'是'仁'的根本,也是'礼'的根本。如果一个人知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一方面就会考虑到父母兄弟以及家人的切身利益,把个人置身于个体小家庭这个生活共同体之中,不会因为个人的'犯上作乱'而造成他们的不幸;另一方面一个人有孝悌德行的素养,会把这种处理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转化为服从上司,乃至忠诚于国君。孔子认为,家庭的孝悌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和睦和巩固,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古代统治者提倡孝道家教和社会教化,目的亦在于'移孝作忠',使伦理道德直接转化为政治道德。自汉代以后,流传有'忠臣出于孝子'的说法,可见孝道之教在家庭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中的起始教育。'闲有家,志未变也'就是家庭教育应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立下规矩,防患于未然'。我们今天所讲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对孔子家庭起始教育的最好的诠释。
孔子认为,家庭伦理教育是一种情谊的教育。因为,因情而有礼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乃至与家庭一脉相关的人,随其亲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父母乃至兄嫂对子女及年幼弟妹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及弟弟对父母及兄嫂有赡养的义务,这种义务既是礼义,又是孝悌和仁爱,同时又是情谊关系的最基本的反映。所以,孔子强调孝悌之教,重在伦理情感的培养。如儿子当父母在时,不应远游,以免父母需要他照顾时无人照应,再说也会让父母悬念。又如子辈赡养年老的父母,应当把情感的笃真放在首位,不单是让父母衣食有着落,更重要的是使父母感到儿子赡养他们是尽了孝心,所以孔子说孝敬父母在于'色难',和颜悦色,礼貌恭敬,表里如一,才是真正的孝顺之道。
在孔子看来,不仅子辈孝顺父母'色难',而且在家教过程中作为父亲对待妻子和小孩的情感,也是很难把握的,'远则怨','近则无礼'。所以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养',就是教养的意思。在春秋时期,人们尚缺乏家庭教育的经验,主要是难以克服感情关,所以往往出现'质子而教'的现象。后来的儒家为了克服家教的这一困难,努力从父母的性格调节和施教方法上作了探讨,提出'严父慈母'的刚柔互补的家教原则,发展了孔子的家教方法。
孔子认为,父母要指导子辈的行为,替子女的行为结果负责,还要求家长必须'一日而三省吾身','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反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好子女的表率,这是家庭教育的久远的法则。
孔子还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的环境。《论语 里仁》里讲,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他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子女的成长与周围的文化道德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注意'居必择邻',同时对孩子交友也应予以指导,要了解孩子的朋友、要好的同学以及经常出入的场所,只有注意良好环境的影响,才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相关文章:
- [借古鉴今]从《辨牛头山陵表》到风水界的规律和乱象,所有人都值得一读!
- [借古鉴今]2024年是“黑兔走入青龙穴”吗?
- [借古鉴今]再谈无妄之灾以及应该怎么化解规避
- [借古鉴今]借古鉴今 | 南宋骗术“仙人跳”之官人不在家
- [借古鉴今]借古鉴今 | 宋代“分身术”之心服口服
- [借古鉴今]借古鉴今——古圣先贤的家庭教育:孔子论家教
- [借古鉴今]古代寓言故事
- [借古鉴今]借古鉴今:中国古代如何使用老实人与不老实人
- [借古鉴今]【借古鉴今】千古奇文,读一次是一次的修行(你一定必看)
- [借古鉴今]法官文苑 | 《释古鉴今观水浒》之八——高俅诬告陷害罪
相关推荐:
- [借古鉴今]古代人起名包含的经典智慧
- [借古鉴今]命理中的能量守恒与信息变化(八字蕴含人生真理)